李铁头发话后,李青云和李二自然是要听从的。
李青云早早地给唐大德等人还有魏夫子递了帖子,李二则给镇上的韩夫子以及几个要好的同窗送了帖子。
一大早,两人便一同前往驿站寄发帖子。
等他们回来,瞧见家中来了人,李青云站在院子里,透过堂屋大门,只见里面坐满了人,其中就有隔壁做媒的张婶子。
平日里话匣子一开就关不上的张婶子,此刻却安静地坐在一旁,神色间透着几分尴尬。
李家众人,除了赵氏,个个沉着脸,一言不发。
赵氏则在那儿滔滔不绝,讲得很是起劲。
李青云站在院子里,满心疑惑。
上次张婶子要给东方璟说媒,被他果断拒绝了。
这会儿,东方璟大概正躲在村里某棵大树上偷懒躲清闲呢!
按东方璟的说法,回到太山村就安全了,不用他暗中保护,权当给自己放假。
对此,李青云也没多做要求,毕竟他清楚,东方璟不过是觉着无聊才跟着自己,等哪天玩腻了,肯定会告辞回家。
前世在京中,不少世家少爷在京城待久了厌烦,就会跟家里闹别扭,不顾家人阻拦,外出游山玩水。
李青云心想,东方璟大抵也是这般情况。
既然东方璟不在,他很好奇张婶子现在来李家的目的,难不成要给他阿姐做媒?
李青云看向身旁的李二,期望能从他口中知晓张婶子来李家的缘由。
李二长叹一声,说道:“家里打算给石蛋说亲事,之前提了好几家都没成,估计你大伯母急坏了。”
他心里明白,这个大侄子眼高手低,看上他的,他瞧不上,他看上的,人家又看不上他。
为了他的亲事,家里可没少操心。
自李青山从曲阳县城回来后,便整日游手好闲,无所事事。
有一日,他竟偷偷打起家中银子的主意,盘算着去镇里的烟花柳巷寻欢作乐。
好在李铁头平日里对他盯得紧,及时发现制止,才没酿成大祸。
要知道,这事儿一旦传出去,他往后恐怕连亲事都难说成。
赵氏心疼儿子,赶忙为其开脱,声称都是因为家里没给他说亲事,才让他心思散漫,自家石蛋肯定不会这般荒唐。
老王氏听了,不禁皱起眉头,觉得石蛋还小,说亲有些过早了。
可赵氏却固执己见,坚持要给李青山说亲,还振振有词道:
“常言说得好,先成家后立业,说不定成了家,有媳妇管着,他就能收收心,安稳过日子了。”
老王氏和李铁头听赵氏这么一说,两人私下一合计,觉得也有几分道理,便决定托隔壁的张婶子帮忙给李青山说媒。
说完,李二便回房看书去了。
李青云难免有些诧异,若没记错,今年他这个阿哥才十一岁。
虽说石蛋身形比同龄人高大些,可也远没到说亲的年纪。
在大乾朝,普通人家男子一般十三西岁开始说亲定亲,十五六岁成婚。
女子则是十二三岁说亲,十五岁及笄后便可成亲。
放眼方圆百里,也没听说过十一岁就说亲的。
突然,堂屋里传来赵氏歇斯底里的声音:
“石蛋看上的那家姑娘,要三十两聘银,咱家昨天刚得了五十两赏银,这不正好嘛。”
在普通人家,娶媳妇聘银一般也就五两到十两银子,家境稍好点的,顶多十五六两。
三十两的聘银,那可算得上是天价了,对农家子弟而言,简首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巨款。
明眼人都能看出,对方姑娘这是无意说亲,纯粹刁难男方呢。
可赵氏不这么想,她觉得女方家虽说家道中落,但之前也是千金小姐,那模样身段,她瞧过,没得挑。
而且这姑娘和她家石蛋同岁,要不是家里穷养不起,这么好的姑娘,她家石蛋哪能有机会碰上。
林氏一听,立马反对:
“那五十两可是石头考中院魁的赏银!往后石头和他二伯,还有三房的石块都还得继续读书,考试也处处要用银子。你瞧石头现在穿的,都是粗布衣裳,他如今考中秀才,有了功名,总得穿得体面些,家里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。就算这银子用来改善李家生活,也不能给石蛋娶媳妇当聘银。”
林氏话音刚落,吴氏连忙附和:
“大嫂,我觉得西弟妹说得在理。这银子是石头的赏银,虽说现在放在李家公中,可日后还不是得用在石头和家里的事儿上,哪有拿出来给石蛋做聘银的道理,又不是石头要娶亲。”
吴氏心里门儿清,这形势得看明白。
石头才八岁就中了秀才,前途不可限量。
而且石头常给她家石块补习功课,二房的李二这次能考中秀才,也多亏了石头帮忙。
她帮林氏说话,就是帮西房。
再说,这三十两银子要是真被大房拿去当聘银,他们三房可捞不着好处。
若是留在李家公账上,说不定还能惠及全家,
总比进了大房腰包强。
赵氏却不罢休,反驳道:
“这三十两给出去当聘银,那姑娘嫁进来不也有嫁妆嘛,到时候不就成咱们李家的了?”
这话可彻底惹恼了林氏,她气愤地说:
“大嫂,你算盘打得可真响!人家姑娘的嫁妆,最后还不都归了你们大房?!”
如今有儿子撑腰,林氏说话硬气多了,换作以前,她可不敢这么吭声。
在大乾朝,女子嫁妆属于私产,男方不得随意动用。
百年之后,嫁妆也只能由其子女继承。
要是贪没女方嫁妆,轻的会遭家族批评,被外人知晓了,更是要被戳脊梁骨,抬不起头。
重的会被认定为盗窃等犯罪行为,按律惩处,比如判徒刑。
老李家可丢不起这人。
林氏这话,怎么听都有理。
这时,老王氏开了口:
“张婶子,你看能不能帮忙留意别家姑娘?这家聘银实在太高,我们李家本就不富裕,虽说女方家落魄了,可那姑娘估计没干过粗活,不太适合咱们家现在的情况。”
老王氏对几个儿媳的争吵并不在意,她更关心银子的去向,以及未来的长孙媳妇能不能干活、顶事。
李家是农户,就算那姑娘貌若天仙,不会干活,娶回来也没用。
张婶子听到老王氏这话,可算逮着机会开口了,之前她几次想插嘴都没成,可憋坏了:
“老婶子,不瞒您说,要是在昨儿之前,我可不敢打包票。但如今你们李家一下出了两个秀才,知道你们大房石蛋在说亲,昨儿就有好几户人家来找我,想让我给牵牵线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