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底,丁家热热闹闹地办了一场。
这几年静云帮着宁金金在京城料理生意,也结识了不少商户女眷、甚至是官眷千金。
那些官眷千金人不好来,却也纷纷准备了贺礼,而商户们就没有那么大讲究了,尤其是听说高宁郡主同宣国公府都要去丁家吃酒热闹去,便一窝蜂地应了喜帖。
李氏照管家务、照料自己丈夫和两个女儿的起居还成,却不会应酬这些富贵太太们,这时候便需要宁氏和宁金金出马了。
宁氏这几年在官眷圈子里混得还算不错,尽管她为人耿直,不大会交谈说话,但有杜闻远和宁金金撑腰,各方面也都过得去。
尤其是借着杜闻远的请封有诰命傍身后,宣国公府同郡主府赫赫扬扬,京城的官眷们对她只有捧着的份儿。
连这些肚子里九曲十八弯的官眷都能应对,更别说商户女眷了。
而宁金金作为已婚人士,现在出来应酬交际更是没有问题,外头院子有杜二和杜闻远坐镇,这一天既热闹又气派。
宁金金见了静云的夫婿,对方倒也一派文质彬彬的,长相周正,眉宇间一股子正气,笑起来十分温和良善,宁金金面上不显,心里却点了点头。
不错。
当然,她也不是光看卖相如何的,这人人品如何、平日怎么行事,她早就让耿老大去查了个底掉,这才放心大胆地支持静云的选择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人原本也要读书入仕来的,据说五岁上便开蒙了,一直读到十来岁,还考过了童生。
只因读书比他家嫡子大哥和二哥要优秀,他家嫡母太太便十分看不惯,生怕这出身低贱的庶子将来比嫡子还风光,便要死要活地把人从学堂里拽了回来,此后便一直沉心打理家中细枝末节的产业。
按照耿老大提供的情报来看,这人虽然幼时不易,但心性却好,知道没有法子继续攻读,便也专心专意地学怎么做生意,勤恳能干,毫不抱怨。
宁金金是真心为静云感到高兴,希望她以后日子美满顺遂。
上门女婿是不错的,可惜婆家太缠人,大婚的正日子,那位乡绅老爷许是觉得丢人,又或许是觉得愧对这个庶子,便没有上门,只送了二百两银子的礼钱过来。
反倒是他那个嫡母太太大摇大摆地来了,一进门见着这么多商户家的太太奶奶,又见到了平日里够都够不着的贵人,一时花了眼,极尽奉承之能事,话里话外全在推销自己那两个亲儿子人品如何正直良善、读书如何有出息。
今天本是大喜事,宁金金气得牙痒痒,却不好真把人赶出门,脸上淡淡的爱答不理,甚至于她一开口,宁金金便要皱眉头,浑身写满了不待见。
那些商户家的太太奶奶们自然也都有几分心计眼力,本来一听这穿着富丽满头金簪的妇人正是丁家上门女婿的嫡母,不少女眷还有意交际认识。
再一看宁氏对这人淡淡的,李氏没什么心计,对这位亲家母根本没什么好脸色,更别说年轻的高宁郡主了——只差没把厌恶二字写在脸上了。
见此情形,这些太太奶奶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,再细细一想,哪怕是庶子,给人做上门女婿也不是什么风光的事,这亲家太太这般行事,再加上言谈粗陋,便纷纷退避三舍。
这妇人闹了半天,没攀到什么交情,反而遭了数次无人接茬的尴尬,她作威作福惯了,哪里忍得下这口气,但当着郡主和诰命夫人的面儿又着实不敢甩袖子离开,只好青着脸硬生生挨着。
傍晚闹洞房时,静云听了小丫头说的前头待客的光景,只用力地攥住了宁金金的手。
“这没什么,约莫到十月初我就离京了,怎么也得个一二年才能回来,我已跟府上孙、张二位管家打好了招呼,你若是碰到什么难事,只管去找他们二人。”
“闻安要留在京城备考,实在不成找他也好,千千万万别委屈了自己,你这挂名的婆婆不是什么省油的灯。”
静云原本还有些惶恐,听到宁金金嘱咐了这么一大堆,不由得忍俊不禁。
“我知道,我是断然不会委屈自己的,你放心地去,京城和扬州都有我呢。”
“那还用说?交给你我是最放心的!”
如此,便算是和静云暂时告别了。
轮到同臧蓝告别的时候,臧蓝足足哭湿了三条帕子,一忽儿埋怨宁金金不等她成亲,一忽儿又说杜公爷怎么回事非要这个时候请旨,一忽儿又担心宁金金在路上吃苦。
直到宁金金再三保证催贡的事是自己主张之后,臧蓝才稍稍镇定下来,央求宁金金定要常常写信回来。
宁金金想起卫大总管那天到府上给她布置的作业,得了,一头羊也是赶一群羊也是放。
等到出发的正日子,臧蓝也顾不上什么待嫁不待嫁的,恨不得也跳上船跟着走,倒弄得宁金金哭笑不得,好容易劝住,这才把人交给文氏。
这次回北地,除了在京待考不好挪动的杜闻安,两府的主子们都上路了。
闻君乐乐虽说也打算下场混个秀才功名,但想着连开两年恩科,错过了今年还有明年,也就无所谓了。
宁乐惦记着北地老家,惦记着一路上开阔视野见闻,而闻君更像是一个小导游,沿途上的胜景说得点滴不漏,只盼着到地方时能下船一观。
宁金金很感兴趣,杜闻远为着老婆,大手一挥全部应下。
再加上宁氏杜二夫妻俩,宁家老太爷老太太,宁宝富,再算上随行的卫队和押送大梁赏赐的禁军,浩浩荡荡地凑了八条大船。
宁金金倚在船头,杜闻远陪在身侧,哪怕对着两岸上日渐荒凉枯黄的景致,脑子里却全是漫天的大雪,平原上的那个小小村落,屋里暖烘烘地烧着土炕,宁氏倚在炕头一针一线地为她连夜改衣裳。
京城很好,扬州很好,滇南也很好,但都不及凤头镇丁家堡。
北地只是第一站,他们这辈子,还要去好多好多陌生的地方,去见识好多好多世间美景奇闻,
并肩挽手,一辈子也不分开。
九月底,丁家热热闹闹地办了一场。
这几年静云帮着宁金金在京城料理生意,也结识了不少商户女眷、甚至是官眷千金。
那些官眷千金人不好来,却也纷纷准备了贺礼,而商户们就没有那么大讲究了,尤其是听说高宁郡主同宣国公府都要去丁家吃酒热闹去,便一窝蜂地应了喜帖。
李氏照管家务、照料自己丈夫和两个女儿的起居还成,却不会应酬这些富贵太太们,这时候便需要宁氏和宁金金出马了。
宁氏这几年在官眷圈子里混得还算不错,尽管她为人耿直,不大会交谈说话,但有杜闻远和宁金金撑腰,各方面也都过得去。
尤其是借着杜闻远的请封有诰命傍身后,宣国公府同郡主府赫赫扬扬,京城的官眷们对她只有捧着的份儿。
连这些肚子里九曲十八弯的官眷都能应对,更别说商户女眷了。
而宁金金作为已婚人士,现在出来应酬交际更是没有问题,外头院子有杜二和杜闻远坐镇,这一天既热闹又气派。
宁金金见了静云的夫婿,对方倒也一派文质彬彬的,长相周正,眉宇间一股子正气,笑起来十分温和良善,宁金金面上不显,心里却点了点头。
不错。
当然,她也不是光看卖相如何的,这人人品如何、平日怎么行事,她早就让耿老大去查了个底掉,这才放心大胆地支持静云的选择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人原本也要读书入仕来的,据说五岁上便开蒙了,一直读到十来岁,还考过了童生。
只因读书比他家嫡子大哥和二哥要优秀,他家嫡母太太便十分看不惯,生怕这出身低贱的庶子将来比嫡子还风光,便要死要活地把人从学堂里拽了回来,此后便一直沉心打理家中细枝末节的产业。
按照耿老大提供的情报来看,这人虽然幼时不易,但心性却好,知道没有法子继续攻读,便也专心专意地学怎么做生意,勤恳能干,毫不抱怨。
宁金金是真心为静云感到高兴,希望她以后日子美满顺遂。
上门女婿是不错的,可惜婆家太缠人,大婚的正日子,那位乡绅老爷许是觉得丢人,又或许是觉得愧对这个庶子,便没有上门,只送了二百两银子的礼钱过来。
反倒是他那个嫡母太太大摇大摆地来了,一进门见着这么多商户家的太太奶奶,又见到了平日里够都够不着的贵人,一时花了眼,极尽奉承之能事,话里话外全在推销自己那两个亲儿子人品如何正直良善、读书如何有出息。
今天本是大喜事,宁金金气得牙痒痒,却不好真把人赶出门,脸上淡淡的爱答不理,甚至于她一开口,宁金金便要皱眉头,浑身写满了不待见。
那些商户家的太太奶奶们自然也都有几分心计眼力,本来一听这穿着富丽满头金簪的妇人正是丁家上门女婿的嫡母,不少女眷还有意交际认识。
再一看宁氏对这人淡淡的,李氏没什么心计,对这位亲家母根本没什么好脸色,更别说年轻的高宁郡主了——只差没把厌恶二字写在脸上了。
见此情形,这些太太奶奶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,再细细一想,哪怕是庶子,给人做上门女婿也不是什么风光的事,这亲家太太这般行事,再加上言谈粗陋,便纷纷退避三舍。
这妇人闹了半天,没攀到什么交情,反而遭了数次无人接茬的尴尬,她作威作福惯了,哪里忍得下这口气,但当着郡主和诰命夫人的面儿又着实不敢甩袖子离开,只好青着脸硬生生挨着。
傍晚闹洞房时,静云听了小丫头说的前头待客的光景,只用力地攥住了宁金金的手。
“这没什么,约莫到十月初我就离京了,怎么也得个一二年才能回来,我已跟府上孙、张二位管家打好了招呼,你若是碰到什么难事,只管去找他们二人。”
“闻安要留在京城备考,实在不成找他也好,千千万万别委屈了自己,你这挂名的婆婆不是什么省油的灯。”
静云原本还有些惶恐,听到宁金金嘱咐了这么一大堆,不由得忍俊不禁。
“我知道,我是断然不会委屈自己的,你放心地去,京城和扬州都有我呢。”
“那还用说?交给你我是最放心的!”
如此,便算是和静云暂时告别了。
轮到同臧蓝告别的时候,臧蓝足足哭湿了三条帕子,一忽儿埋怨宁金金不等她成亲,一忽儿又说杜公爷怎么回事非要这个时候请旨,一忽儿又担心宁金金在路上吃苦。
直到宁金金再三保证催贡的事是自己主张之后,臧蓝才稍稍镇定下来,央求宁金金定要常常写信回来。
宁金金想起卫大总管那天到府上给她布置的作业,得了,一头羊也是赶一群羊也是放。
等到出发的正日子,臧蓝也顾不上什么待嫁不待嫁的,恨不得也跳上船跟着走,倒弄得宁金金哭笑不得,好容易劝住,这才把人交给文氏。
这次回北地,除了在京待考不好挪动的杜闻安,两府的主子们都上路了。
闻君乐乐虽说也打算下场混个秀才功名,但想着连开两年恩科,错过了今年还有明年,也就无所谓了。
宁乐惦记着北地老家,惦记着一路上开阔视野见闻,而闻君更像是一个小导游,沿途上的胜景说得点滴不漏,只盼着到地方时能下船一观。
宁金金很感兴趣,杜闻远为着老婆,大手一挥全部应下。
再加上宁氏杜二夫妻俩,宁家老太爷老太太,宁宝富,再算上随行的卫队和押送大梁赏赐的禁军,浩浩荡荡地凑了八条大船。
宁金金倚在船头,杜闻远陪在身侧,哪怕对着两岸上日渐荒凉枯黄的景致,脑子里却全是漫天的大雪,平原上的那个小小村落,屋里暖烘烘地烧着土炕,宁氏倚在炕头一针一线地为她连夜改衣裳。
京城很好,扬州很好,滇南也很好,但都不及凤头镇丁家堡。
北地只是第一站,他们这辈子,还要去好多好多陌生的地方,去见识好多好多世间美景奇闻,
并肩挽手,一辈子也不分开。